第十七章 陶朱再世-《大清变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“对,就是盐。”秦川肯定地点头。

    “是盐?”

    李明方伸手再次拿起拿铁盒,有些不相信地嘀咕着。

    “东家,你这盐,怎么会这么白?这样白的盐我还是头一次见到。”

    “这叫精制盐,咱们现在吃的粒盐,杂质非常多,晒盐的时候,盐池里的土也免不得混杂进去,所以我们平时吃的粒盐色黄味涩,那是因为里面含有很多土,以至于洋人们都嘲笑咱们大清子民是吃土民族。现在洋人有规定,那就是供人食用的盐,含盐量必须达到九成以上,含盐量低于八成五的食盐,甚至都不允许喂牲口。”

    “这些,你知道吗?”

    秦川一脸忧色地对李明方道:“现在咱们大清市场上的粒盐,含盐量没有过八成的,咱们长芦地区的盐场还好些,这里海水盐浓度高,其它的许多地方产的盐,有许多都打不到七成,人吃了难以满足身体需要。”

    “咱们这精制盐,顾名思义就是去除了其中的杂质,更加纯净的盐,我估摸着,含盐量不会低于九成五。”

    李明方放下盒子对秦川说道:“这精盐,我倒是知道。东家,现在洋行也有卖精盐的,租界里的洋人都吃那种盐。还有,咱们南方产盐区也有一种细盐,比咱们的粒盐要洁净一些,他们是通过薄晒、搅动等手段制得的。只不过,这种细盐和洋人的精盐都没有这样白净。还有你刚才说的,那个什么含盐量多少,我就不清楚了。”

    “对。”

    秦川点头道:“他们吃的那种精盐,就是没有咱们的白净,确切地说是没有咱们的洁净。而且,最主要的,咱们的含盐量还要比他们的高很多。”

    “老李,你说说,如果咱们能大量生产这么白的精盐,而价钱又比平常那种粒盐高不太多,你说能不能赚钱?”

    “能啊。”李明方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。

    李明方听秦川说他的盐竟然比洋人还要好,兴致又渐渐高了起来,见秦川询问是否能赚钱,便掰着指头算了起来。

    “东家,人要吃饭,就必须得吃盐,我入洋行前,在保定县衙里管过文案,对这盐价很了解。”“

    “大清立国二百多年来,这盐价一直就在上涨。以保定为例,康熙三十年,一斤盐只要十文,嘉庆九年就涨到了46文,现在更是涨到6o文,而且看着这盐价,我感觉着还远没到尽头。据我所知,尽管这盐价一个劲地涨,可盐场的灶户的钱却一直就是不涨,就拿长芦盐场来说,他们向灶户收盐,每斤还是1文钱,而官府每6oo斤大引,才向盐商收取四两二分的盐课,也就是不到六块鹰洋,卖出去就是三十多鹰洋。就是这样,还有大量劣质盐充斥市场,盐商们运到岸,还要打些折扣,或是八两算一斤,或是九两算一斤,又或者掺砂带水,这些盐商各个赚的都不少。”

    李明方的话还真吓了秦川一跳,他还真没想到一块鹰洋竟然还买不到二十斤盐。

    秦川略一思索,计算着说:“你看这样,咱们为了防止黑心盐商缺斤短两加上掺杂使假祸害老百姓,我准备每半斤装上蜡纸小袋封好。就算咱们的精盐一斤只赚三十文,由于不缺斤少两,老百姓也不亏着。北方这些省份,加上蒙古,总有一亿多人口吧,往少了说,每人一年三斤盐,那就要有三亿多斤,还有蒙古那几千万头牲口也要适量用盐,加起来差不多就要有四亿斤,这就是一千二百多万两银子,换成鹰洋,那就是一千六百多万,那咱们可就大财了。”

    正说的兴致盎然的秦川,猛然现李明方表情先是激动得脸色涨红,继而很快又变的沮丧不已,不由停住话,疑惑地问李明方。

    “老李,我说的哪里不对吗?”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