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5章 放手-《跟科技树谈恋爱[三国]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阿生摇摇头:“税收、兵役,是一个政权的根本。为政者不生产粮食和人口,只有依赖各地支援,才能统领一境。如果今日因为威海是我的名下而不用交税,来日夏侯家的庄园怎么办呢?曹仁家的庄园怎么办呢?将来家族扩大,各路姻亲家的土地怎么办呢?都不用交税,那阿兄要怎么养官,怎么养兵?自家人不能守法度,再去要求外人就无法服众了。

    “且文若说得对,统治一地,不能有两个声音。我让他们向阿兄交税,他们就会知道自己是阿兄治下的子民。将来不至于推我们两个到划地分治的道路上。”

    曹操和荀彧对视一眼,凭借短短一年间建立起来的默契打定了主意。

    荀彧代主公开口问道:“既然言政,就请恕我直言。仲华公将富庶的威海拱手相让,是想换取什么呢?”

    利益交换,政权融合,就得从现在做起。

    “我知道文若将引士人来投效阿兄,青州的官府里我也没有安插人手的意愿。只是我有学生和退伍兵各上千人,我想让他们进驻青州各村落,修建医所、学堂,组建乡勇为预备役。”

    荀彧倒吸一口冷气,这是要将统治下放到村一级别吗?连汉朝鼎盛时期都没有想象过这种事情。

    阿生拍拍手,就有颜文带上来一幅用彩色绘制的青州行政图。悬挂在木架上,密密麻麻的标记竟然显出一种精致的美感来。

    阿生信步走到地图跟前,挨个指点,那几个村庄可以合并一个教学点,哪个城市人口多需要多个学堂,哪里的山民说俚语,而她刚好有个会俚语的学生,哪里哪里产药材,她要多放两个医馆。

    “我在辽东和南岛的治下,每村有一名退伍将士操练青壮,一名塾师教人识字,一名医士控制疫病,一名农官丈量土地核算人口组织税收,一名护民官宣读律令调解纠纷,乃至代理诉讼。分别由武部、文部、医部、图部、公部调派人手,五年一期,互相监督,合称‘五官’。

    “青州不是我的治下,按理不该由我管理税收和律法,但我希望青州贫民幼有所教,病有所医。所以冒昧向阿兄讨要医官和塾师两个职位,费用均由我承担。护卫医堂组建乡勇的武官,可以阿兄出,也可以我出,我并不在意。”

    曹操沉吟片刻,诚恳地说:“我正是缺人的时候,从上到下的官吏怎么都找不齐,你即便送更多的人手给我也是可以的。”

    “我拒绝。”阿生摇头,“其一,要给阿彧引荐之人发挥的空间。其二,青州本地的士族虽然先后遭遇了黄巾和公孙度的清洗,但仍有剩余,将来你们还要去兖州,总要将政治利益分润给别人。我只要黔首的教育权,以便从他们中间选拔出寒门士子充实官署,别的不再强求。”

    包括荀彧在内,众人还要再劝,但阿生早就将协议拟定了,从各县各村的派遣名单,到平原郡的公立图书馆书目,再到威海中级学堂的扩建计划,一步步清晰可见。

    最让她高兴的是,这份计划是日渐成熟的五、六、七届村官学生们帮助她拟定的,预算虽然庞大,但一笔笔一件件清晰无比。

    这些人虽然不一定如秦六、廿七那样在她心中占据一个清晰的印象,但一个制度运转起来,脱离某个人、某几个人的天赋,才是政治稳定的象征。

    她不会留在青州,甚至不会长时间停留在一个地方。就放手让孩子们去做吧,去平原郡、去北海国、去济北、去乐安。他们将从相对民主的南岛上来,直面璀璨而残酷的儒家人情社会,用鲜血和生命去碰撞,去冲击,去同化,去被同化,最终找到一个平衡点。

    在最后最后的终点,她祈求能够保留下一些她所希望的东西。

    比如“依法治国”。

    比如“知识改变命运”。

    比如“科技是第一生产力”。

    或者,最基本最基本的,“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”。

    作者有话要说:注【1】:董卓称秦王,因为董卓所在的长安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土地,合理推测董卓若是称王,应该称秦王。就跟曹操在魏国的故地上建都称魏王是同一个道理。顺便一说,孙权所在地是春秋时期吴国故地(就是卧薪尝胆那个故事中的吴国,吴国是春秋五霸之一);刘备所在的四川上古就有“古蜀国”。古蜀国是一个非炎黄子孙构建的古代奴隶制社会,经历过好几次政权更迭,李白《蜀道难》中所说的“蚕丛及鱼凫,开国何茫然”,蚕丛、鱼凫都是古蜀王朝的名字。古蜀分裂,一支依附周朝,周朝式微后连同巴国被秦国吞并,设立郡县。所以通常为了区分三国魏、蜀、吴与先秦时期的魏蜀吴,我们叫曹魏、蜀汉和孙吴。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