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十二章 大学之道-《若修儒道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大学之道,语出《礼记》之中的第四十二章《大学》,北宋程颢、程颐兄弟把《大学》从礼记之中抽出,与《论语》、《礼记》、《中庸》并列为《四书》。

    大学之道是《大学》之中的首句,全句是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”

    《大学》为“初学入德之门也”,《大学》之中提出了明明德、亲民、止于至善三条纲领,又提出了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八个条目。

    分析到这里,原本看上去比较简单的经义题目“大学之道”难度尽显。想要作好这篇经义,就需要全面的阐述那三条纲领和八个条目,但是却不能事无巨细,面面俱到,否则整篇文章就没有侧重点,也就没有一条统驭全文的中心思想。

    所以,要想作好这篇经义,就必须有所取舍,有所侧重,而且还要格外注意不要偏离自己确定的主题,以免造成整个文章主次不分的混乱……

    杜若铺好宣纸,磨好墨,选了一支中楷兼毫笔,深深吸了一口气,参考着朱熹的《四书章句集注》和其他一些书籍,开始破题。

    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

    破题:“大学者,大人之学也。大人之学,在于尽其道而已矣。”

    承题:“盖道具于人,已而各有当止之善也。大人之学尽是而已,圣人之经所以首揭之,以为学者立法欤?”

    然后,顺势引出自己的观点,即为立意:

    “……君民兴学设校,所以为扶世导民之具,非强天下之所不欲,而其宏规懿范之存,皆率天下之所当然。是故作于上者,无异教也;由于下者,无异学也。其道可得而言已,己之德所当明也,顾学为明明德焉……”

    因为明确了立意,所以整篇经义的境界得到了大幅的提升。杜若写完这个“焉”字,水蓝色的才气如龙一般,搅得整张纸页都在翻腾滚动。杜若吃了一惊,正在纳闷,却见那张纸突然慢慢落回了桌面,一切平静如初。

    “这是怎么回事?我的才气呢?”杜若有些郁闷地想着,突然,她感觉隔壁岳川的房间传来了一股与自己写的文章不相上下的才气,杜若更加纳闷,刚刚站起身来,却感觉那股才气居然跟自己的才气一样,莫名消失了。

    杜若把那张写着经义的宣纸拿起来看了看,见没有什么异象,就没有多想,而是沉下心来继续写经义。

    杜若把整篇经义的重点放在“明明德”上,却知道“明明德”是不能独立存在的,所以杜若就阐述了“明明德”、“亲民”与“至善”的关系,同时还不忘略微点明“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这八个条目。起讲、列举、论证、大讲,一气呵成:

    “……盖吾之德,固天地之德也。德本明,而吾从而明之耳。不然,则道不尽于己,非所以为学矣。民之德所当亲也,故学为亲民焉。……明德亲民,又皆有至善所当止也,故学为止至善焉。……”

    然而那张宣纸却再也没有发生过变化,水蓝色的才气,也并没有再次出现。

    杜若落笔如飞,很快,就写到了大结的部分:

    “人己之间,道犹有所未尽,而非所以为学之至矣。是则明德以求尽乎为己之道,亲民以求尽乎为人之道,止至善以求尽乎明德亲民之道,古人无道外之学也如是。”

    至此,全篇经义完成,杜若将毛笔泡在笔洗之中,一边检查这篇经义,一边涮着毛笔。

    看了看整篇经义没有什么问题,杜若有点不放心的想到,不知道小师兄那边是什么情况,还有,两人的才气为什么会突然消失不见呢?

    突然,杜若发现,自己一旦开始思考“大学之道”,就根本停不下来,直到整篇经义全部完成。由此,杜若发现了一个被自己忽视了很久的细节:因为自己开启了智之圣道,所以在成为圣前秀才的时候,杜若还获得了象征着智之圣道的额外的圣格——才思泉涌!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