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四章丰收的大名府-《穿越大宋之我想做好人》
如果说一个皇亲国戚,手中既有着一支战斗力还算不错的军队,同时也有着一定的能力,且本身对他还非常的听话,这是赵构现在非常需要的,很显然张宪至少暂时已经符合了赵构所有的需求。
赵构立刻下令封张宪为自杞、邕州、钦州、特摩道、广源州五州兵马总管,将广南西路几乎一大半的兵权,都放心的交到了张宪的手下。
与此同时将之前表现非常好的虔州知州钱灼,也给调到了张宪手下,作为面积最大、经济最发达的邕州的知州。
其实就是以钱灼作为秦桧弟子的身份,以及之前他在虔州积累下来的,和溪洞族以及各个少数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,来帮助张宪治理地方,现在在南边的各个部落之中,你报秦桧和钱灼的名字还是很好用的。
秦桧有一个私生子林一飞的事情,赵构也是知道的,林一飞之前在钱灼的身边,也已经学习了两年的时间。
赵构下旨让他主理自杞地方,此地乃是大宋、大理国和贵州四大土司势力范围的交界处,同时此地还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各民族的部落,虽说这一块地盘并不大,但是同样需要一个能够处理好,跟各方关系的人存在。
因为之前秦桧跟大理国,还有贵州各土司之间的关系,如果让秦桧的私生子在这里坐镇,就算是没有治理地方的能力,只要他的名号摆在那里,把他的老爸抬出来,相信周围的各个势力还是会给些面子的(萱蛮除外)。
在经过大半年的时间地方的整合之后,秋收的时候,张宪手下已经拥有了将近四万余人马,其中两万余人的精锐人马,全部分布在广源州一带,作为在前线的镇守人马,由杨再兴率领。
另外有一万余人马在邕州驻扎,由张宪亲自坐镇,三千人马在自杞,剩下五千人马平均分布在特摩道和钦州。
其实在自杞还可以多分布一些人马,但是因为此地各个部落的存在,他们在知道林一飞是秦桧亲生儿子的身份之后,已经明确表示对于林一飞的支持。
而且相对来说,自杞这个地方也并不处在战事多发的位置,就算出现战乱,自然到时候也有各个部落的人马相助,林一飞的安全还是可以保证。
李朝看到想要将广源州给要回来,已经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,于是只能够自己认倒霉,谁叫他们主动前来挑事情。
不过大宋这一次出乎意料的强硬,也让李朝发现,大宋似乎跟之前相比,已经有了一些外交上的转变。
就算在北宋最强盛的时期,对于位于南边边陲的李朝王国,也没有任何的办法,但是现在却敢公然出兵,将李朝侵占的土地给抢回来,这本来就已经跟之前,对待李朝的政策有了很大的不同,这也让李神宗有些担心,大宋以后对于李朝的态度。
尤其是在之后通过在南宋内部的探子,知道了南宋和金国之间已经达成了议和的协议,在外部的敌人已经没有太强的实力,同时还整合了自己内部的资源之后,大宋的军事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,这让李神宗有些胆战心惊。
所以他很快就第二次派出了使者,这一次并不是希望大宋能够将广源州给交回李朝,而是以极为恭敬的态度,表达了对于大宋的景仰。
同时使者表达了希望跟大宋议和,并保持现在的国境线,以换取大宋对之前,他们进攻钦州的原谅。
赵构本身也是一个有政治眼光的皇帝,同时他依然将自己的战略重心,放在跟北面金国的关系上,能够在李朝的身上,将广源州给夺回,他已经非常满意,如果说之后能够彼此之间不发生战争,自然是极好的。
现在大宋在整个广南西路,已经拥有了数万人的军队,如果刻意的挑起战争,之后必然会有非常大的军事支出,这不符合南宋的利益。
秋收的时候,有一件事情影响极大,那就是在大名府一带,迎来了一次意想不到的大丰收,而这一次大丰收的原因,就在于王彦组织自己麾下所有的三万人马,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屯田。
大名府位于河北富庶之地,本来就已经拥有非常多的农田,只是因为之前跟金国人,还有伪齐的历次战斗,使得一些百姓向着南边逃跑,渐渐的有些土地荒废下来,使得原来极为富饶的土地,渐渐变得有些荒芜。
而大名府现在有这三万驻军,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,三万人加上配置的相应马匹,就算是一年以最小的食量来计算,消耗的粮食也是一个天文数字,更何况所有的军队消耗的粮食数量,本来就比普通的百姓消耗的数量要多。
现在的大名府想要用一府之力,来供养这三万军队,是完全做不到的,但是八字军除了本身的实力强大之外,之前他们还在山区里面进行过游击战,而其中很大的一项,就是他们自己也必须要进行劳作,来获得粮食来养活自己。
在王彦带头之下,他自己也拿着农具,在没有军队入侵的情况下,下地干农活,所有的八字军分成了十多支队伍,轮流下地干活,没有农活的军队就会到北面去进行驻扎,以监视北面伪齐有可能的军事动向,这本来就是他们之前打游击的时候就习惯了的事情。
三万军队之中,负责驻守的人马也不过数千人,剩下的两万余人都需要去参加农业生产,这是很大的一批劳动力。
有了大批的劳动力之后,几乎大名府所有被荒废的荒地,全部都被重新利用起来,甚至还开垦出了一些新的田地。
就是因为王彦主导的屯田的大力进行,所以大名府今年才会出现一次大丰收,甚至在来年的时候,这三万军队都不需要其他太多的军粮进行供给,他们已经能够保证自己的军粮供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