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44章六部-《万古尊皇》
第(2/3)页
“老先生不敢当,我不过是个行将就木的老朽罢了,老夫出身微末,几十年前,得朝廷重用,任为兵部尚书。
老夫自知才疏学浅,出身微末,也只做得个微末之臣。不敢谈对社稷江山有什么贡献。
黎公主少年英武,非常人可比,老朽隐于雍州,也有听隐黎公子之名,不久之前,老朽听说,黎公子可曾听说过一句话,君非君,慧眼识人,心若宽谷,垂拱而治,则为圣明之君;臣非臣,别无二心,代君分忧,替天镇守,即为社稷之臣?”
黎白点点头:“确有耳闻,江山社稷,承载万千,即便是匹夫之流,也有匡扶、攘助之责。匹夫尚且如此,黎白身为大唐之人,自然心向往之。”
“呵呵”张安君大笑一声:“黎公子未参军之时,天下并未战乱,此时黎公子进入十三殿许久,心中是否不纯,我们不论,但就天下所生之事,我就要论一论,为何公子进入十三殿,四周边荒大战不断,大6之中,更是遭到屡屡侵犯,而上京城之中,更是遭到各大宗教之人的侵袭,如果黎公子是社稷之臣,为何天下还会生如此之事,老朽就事论事,说话直接,还请公子不要见怪。”
张安君一翻话说完,眼神烁烁,直盯着黎白。
左右儒士名流听他说完,都暗道一声厉害。
一时间,众人都将目光,投注到了黎白身上。准备看他怎么回答张安君这翻质问。
“边荒大战?”黎白心中一顿,听到这么一句,微微一惊,可是此时不是他可细想之事,此时所处,却是有些让他无力思考别事。
张安君这翻话说完,黎白心中也不禁叫了一声“厉害“。
儒家最善辨论,这位张安君曾经礼部尚书,黎白本以为他不擅长辨论,没想到却是看错。
这一位处处捧高黎白,开口闭口,黎公子少年英雄,黎公子是社稷之臣,朝廷有了黎公子,是朝廷之幸,江山之幸,社稷之幸。
此刻声音一转,立即提到,在你黎白这位社稷之臣出世之前,朝廷吏治清平,国泰民安,但你黎公子出世之后,我本以为朝廷会大兴,没想到,反而是边荒战乱不断,朝廷损兵折将,城池都毁了好几座,中土神州一片乱象,接着洁问,江山社稷之才,可是如此?
张安君言谈之间,不带一个脏字,不带一个贬低之词,更是几乎没有一句话,是直接针对黎白的,但最后一句话反问,直接透露了他的恶毒用心,所谓口笔杀人,也不过如此。
黎白眼睛微眯,目中光芒闪烁,掠过一道道思忖的光芒:
“张安君虽然已经退位,但影响还在,这次上书兵部,反对我封侯,却不在少数,至少贵族一脉,不会这般善罢甘休,而这朝堂之上,全部都是反对我的人。如果我不能说服他,恐怕更难让其他人信服,倒是得好生思量一下。”
黎白这边沉吟不语,张安君只以黎白被自己难住,冷笑一声,讥讽道:“怎么?黎公子难道无语可说了?一代江山社稷之臣,难道会被我这个微末之臣,区区几句话就难住。”
“老先生,此言差矣。”
黎白冷笑一声,募然抬起头来,瞳孔之中,明亮的精芒一闪而逝。
“哼!”张安君论笑一声:“愿闻其详。”
黎白也不理他,只是道:
“天下大势,分分合合,边荒战乱也是如此,每隔一段时间,边境必有刀兵。这乃是天数使然,与人力无关,远古天帝,开天辟地,感化万人,可是事过之后,经过远古,上古,中古等等大乱之事,天下皆是时而战乱,岂能说天帝之失?”
“这...”
听到黎白搬出远古天帝开天之名,张安君不禁语塞,儒家典籍之中,天帝是直接被奉为圣贤的,极受推崇,张安君曾经执掌礼部,对经典引章摘句,更是熟悉,儒家经典上的话,向来被其倚为津科圣律,要他说出否认天帝的话来,那是万万不能的。
不过,张安君毕竟不是易予之辈,闻言立即一振长袖,愤然道:
“荒唐!天帝何等人物,你敢将自己与三位圣皇相提并论?!”
黎白听罢,哑然笑道:“诚然,天帝的心思,不是我能揣度的。然而鹏飞万里,其志岂群鸟能识?我的心思,老先生又识得几分?“
“当今朝廷,文有天师,武有天策,大唐虽然边荒战乱不断,但内6却一直吏治清平,百姓安居,这都是大唐所有人的功劳,却不像那些夸夸其谈之辈,徒负虚名,搬弄唇舌,引经据典,无人可及,临机应变,统筹谋划,百无一能,文不兼济天下,武不能安邦定国,诚为天下所笑!”
黎白冷眼相对,娓娓道来,说得张安君无一言以对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