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百六十三章 如此甚好-《神枪泣血》
第(2/3)页
道家谓天地一成一毁为一劫曰名为周而复始,指命中注定的厄运,大难,大限,这是宏观时间概念之一。
传说宇宙经历若干万年会归元复始一次,重新再开始。
可以简要地将基本思想表述如下:世界是按照极其漫长的时间周期,即所谓的“生成的大年”,周而复始地永恒循环。
这个周期因为过于漫长而实际上无法预测,但又不是完全确定的,在这个永恒循环的过程中,世上的一切,包括我们每个人以及我们一生中的每个细节,都已经并且将要无数次地按照完全相同的样子重现,绝不会有丝毫改变。
众人皆说修佛之人是最能够看破红尘的那一群人,是最能够拿得起放得下的那一群人,然而在兰绝尘看来,修佛之人多是偏执之人居多,拿得起放得下这得看人,看破红尘这也得看人。
对于死亡,没有哪一个生灵能够本能的悻然的去接受的,这些汇聚与杨柳道场的人何尝不是怕死之人?只不过他们不像兰绝尘那般坦诚的承认怕死。
佛教中劫,劫波、劫跛、劫簸、羯腊波。意译分别时分、分别时节、长时、大时、时。原本是佛教极大时限之时间单位。佛教沿之,而视之为不可计算之长大年月,故经论中多以譬喻故事喻显之。
佛教认为世界应经历无数劫,一说一劫相当于大梵天之一白昼,或一千时,即人间之四十三亿二千万年,劫末有劫火出现,烧毁一切,复重创世界。
另一说则以为一劫有四时,圆满时,相当于一百七十二万八千年。三分时,相当于一百二十九万六千年。二分时,相当于八十六万四千年。争斗时,相当于四十三万二千年。四者凡四百三十二万年。
传闻现正处于争斗时之末。此外,根据上记‘一劫四时’之说法,佛教并认为四时相较,时间上愈形短少,人类道德亦日趋低落,若争斗时结束即为劫末,世界即将毁灭。
佛教对于‘时间’之观念,以劫为基础,来说明世界生成与毁灭之过程。有关劫之分类,诸经论有各种说法。
大智度论卷三十八谓劫有二种,一为大劫,二为小劫,妙法莲华经优波提舍分五种劫,即夜、昼、月、时、年,大毗婆沙论卷一三五以劫有中间劫、成坏劫、大劫三种;俱舍论卷十二谓有坏劫、成劫、中劫、大劫等四,彰所知论卷上分劫有中劫、成劫、住劫、坏劫、空劫、大劫等六种。
佛国劫数这本经典之中载有九种劫,即:一是日月岁数,二是增减劫,即是饥、病、刀小三灾劫,称为中劫。三是二十劫为一劫,即梵众天劫。
四十劫为一劫,即梵前益天劫。六十劫为一劫,即大梵天劫。八十劫为一劫,即火灾劫。七火为一劫,即水灾劫。七水为一劫,即风灾劫。三大阿僧只劫。
诸经论中又有小劫、中劫、大劫之名目,鸠摩罗什译之法华经中,皆称小劫,而法意所译之提婆达多品中则称中劫;二者皆同为之译。又大楼炭经卷五以刀兵等三灾为三小劫,而起世经卷九称之为三种中劫。
立世阿毗昙论卷九以八十小劫为一大劫,大毗婆沙论卷一三五则以八十中劫为一大劫;此等差异,均可视为之异译。盖‘劫’字原表示时限,其中虽有多种分别,但长时之‘劫’常用于说明世界之成立及破坏之过程。
前述大毗婆沙论中,分劫为中间劫、成坏劫及大劫等三种,俱舍论等分坏劫、成劫、中劫、大劫等四种,彰所知论分为中劫等六种,即是其例。
依大毗婆沙论卷一三五载,中间劫亦有减劫、增劫、增减劫等三种:减劫者,从人寿无量岁减至十岁之间;增劫者,人寿十岁增至八万岁之间;增减劫者,人寿十岁增至八万岁,又从八万岁减至十岁之间。
此三种劫在说明住劫二十中劫之差别,即住劫二十中劫之中,第一劫为减,第二十劫为增,中间十八劫为增减劫,各中劫之时量皆相等。
此即最初减劫中有情福胜,故下减较缓,最后增劫中有情福劣,故上增亦缓,中间十八劫中,上下交替间有缓有疾,故此三劫时量相等。
以上为小乘之说。又依瑜伽师地论卷二、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六、瑜伽师地论略纂卷一等,大乘立二十中劫之各劫皆有增减,故不必如大毗婆沙论所说之三种劫,即以各中劫为唯一之增减劫。
另如优婆塞戒经卷七所说,从十岁增至八万岁,从八万岁减还至十岁,如是增减满十八反,称为中劫。是为异说。中劫中定有刀兵灾、疾疫灾、饥馑灾等三灾出现,称为小三灾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