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〇七章 收復燕京 (1)-《歷史的天空之靖康遺恨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其實,童貫二次統兵北伐契丹、收復燕云故土的軍事行動,全程在徽宗皇帝的掌控之中。

    前不久,童貫、蔡攸回京,覲見徽宗皇帝,將首次北伐失利的責任,一股腦地推到了種師道的頭上。當時,徽宗皇帝聞聽童貫、蔡攸的奏報后,非常生氣,將種師道本兼諸職一律免除,另行任命為原涇平慶經略府經略使,將種師道從北伐前線調離,專司西北防務。過了幾日,徽宗皇帝越琢磨越不對。童貫乃北伐大軍之統帥,蔡攸乃北伐大軍之監軍,此二人皆強勢之人,諸般軍機大事,怎么會被作為下屬的種師道左右?對種師道,徽宗皇帝是了解的。或許,種師道對北伐契丹不太認同,但種師道干擾北伐契丹的軍事行動,似乎有點不太符合實際情況。

    徽宗皇帝對童貫才生了懷疑,懷疑童貫作戰不力,為逃避責任,便將所有的過錯,全栽贓在種師道的頭上了。

    故此,在童貫、蔡攸二次北伐的時候,徽宗皇帝喚來了內侍李良弼。

    徽宗皇帝對李良弼道:“前番,童樞密率大軍北伐契丹,收復燕云故土,因老種不予配合之故,未能如愿。此番,童樞密二次任帥,前往雄州,以收復幽燕失地。北伐契丹,收復燕云失地,乃朕之最大夙愿;朕本欲御駕前往,然朝中事多,無法分身。”

    李良弼忙說道:“官家乃萬尊之軀,豈可輕動?!有童樞密親臨前線,此次北伐契丹,應該無虞。”

    徽宗皇帝道:“童樞密乃朕之肱骨之臣。然宋遼交戰,乃朝廷要事,朕放心不下。”

    李良弼道:“有蔡學士監軍,定然無恙。”

    徽宗搖頭。

    李良弼常在徽宗身邊服侍,對徽宗皇帝優柔而多慮的性情多有了解,見自己說了童貫和蔡攸后,徽宗仍舊搖頭,遂想到徽宗皇帝乃是對童貫、蔡攸不放心。然而、童貫是樞密使、蔡攸乃副樞密使、學士,權高位重,自己輕易表態,萬一揣摸錯了徽宗之意,怪罪下來,擔當不起,遂未接話。

    徽宗繼續說道:“老種乃誠厚之人。你說說,那老種因何要阻撓北伐大事?”

    據李良弼的認識,種師道絕不是自行其是之人,也不會阻撓北伐之事。此刻,徽宗如此一問,李良弼便直言答道:“官家,對老種,小的倒了解一些。小的以為,種大人斷然不會阻撓北伐大事。”

    “朕也是如此想的。然而,據童樞密、蔡學士稟報,老種‘天姿好殺,武斷專行,不服節制,自行其是,助賊為謀,以沮圣意’朕心里也甚是疑惑。老種不是童樞密、蔡學士說的那樣之人。”

    至此,李良弼心里更清楚了,也確定了,徽宗皇帝的確是對童貫、蔡攸不信任。

    李良弼遂跪伏于地,向徽宗皇帝扣了三個頭。扣頭畢,李良弼望著徽宗皇帝說道:“官家若是對北方軍事不放心,小的愿隨軍前往,暗竊情況,隨時稟報于官家。”

    徽宗皇帝大喜,遂對李良弼說道:“快快起來,自家人,沒那么多禮節。”
    第(1/3)页